球迷网

图片
国务院信息:
省政府信息:
庆祝改革开放四十周年
在改革开放征程上扬帆远航
[作者:发布时间:2018-11-07 11:02来源:昆明市人民政府]

编者按:1978年,以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为标志,中国开启了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40年来,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中国人民凭着一股逢山开路、遇水架桥的闯劲,凭着一股滴水穿石的韧劲,成功走出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40年砥砺奋进,中国人民用双手书写了国家和民族发展的壮丽史诗。今天,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党和国家的事业正全面开创新局面。为了庆祝改革开放四十周年,本期理论版组织专题,与广大读者共话40年来的伟大成就、经验与启示。

改革开放是马克思主义强大生命力的时代表征

孟亚凡

今年是改革开放40周年暨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在这一特殊的历史节点上,我们深刻地感受到:改革开放不仅深刻改变了中国,也深刻影响了世界;改革开放作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成果,充分证明了马克思主义的真理性和强大生命力。

改革开放是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时代表征。人的生存发展离不开实践,要促进人的生存发展,就必须推进实践的发展,实际地改造现实社会生活。正是由于坚持实践,马克思主义具有了科学性和开放性的特点,为中国共产党实现革命、建设和改革提供了强大的思想武器。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强调:“马克思主义指引中国成功走上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康庄大道,中国共产党人作为马克思主义的忠诚信奉者、坚定实践者,正在为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而执着努力!”面向现实、改造现实已经成为中国共产党的使命和担当。40年前,《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一文掀起一场关于真理标准的大讨论。这场讨论为改革开放确立了理论原则和思维模式。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的伟大变革,是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认识世界、改造世界取得的伟大成果。当前,我们面临的最大实际就是改革开放,只有进一步贯彻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紧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通过全面深化改革着力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才能不断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

改革开放是马克思主义发展观的时代表征。作为“时代精神的精华”,马克思主义始终把自己时代的迫切问题作为关注的聚焦点。在某种意义上,对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的现实探索,在理论上就表征为探讨“马克思主义发展观与中国问题”的关系,即以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解决中国发展问题,从而探索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邓小平指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社会主义的本质和根本任务告诉我们“发展才是硬道理”。抓住时机,发展自己,关键是发展经济,而实现经济发展的方式就是改革开放。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也是决定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一招。”我国40年来的快速发展靠的是改革开放,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必须坚定不移地依靠改革开放。

改革开放是马克思主义人民观的时代表征。马克思主义坚持人民群众是创造历史的主体。中国共产党把这一观点运用于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中,形成了党的群众观点。党的群众观点在理论上确认了人民群众的历史主体地位,在实践上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作为根本宗旨。为了人民而改革,改革才有意义;依靠人民而改革,改革才有动力。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全面深化改革,必须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主体作用。习近平总书记说:“我们党靠什么来振奋民心、统一思想、凝聚力量?靠什么来激发全体人民的创造精神和创造活力?靠什么来实现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在与资本主义竞争中赢得比较优势?靠的就是改革开放。”要把是否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是否给人民群众带来实实在在的获得感,作为改革成效的评价标准。改革要让人民群众满意认可,就要把住方向和源头,坚持从人民利益出发谋划改革思路,人民群众关心什么、期盼什么,改革就抓住什么、推进什么,人民有所呼、改革有所应,使改革符合广大人民群众意愿,得到广大人民群众拥护。

200年薪火相传,不忘初心;40年栉风沐雨,继续前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是面向21世纪地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凝聚着马克思主义的真理力量,焕发着蓬勃的生命力。在这一思想的指引下,我们必将实现中国共产党铸就的千秋伟业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作者系中共云南省委党校、云南行政学院哲学教研部讲师)

改革开放是社会发展进步的活力之源

葛恒君

改革开放不是某一方面的进步,而是我国各个方面协调发展的过程。改革开放40年所取得的辉煌不是偶然的,而是具有内在逻辑的必然结果。

经济增长是改革开放的重要引擎。40年来,中国经济总量跃居世界第二,经济结构实现重大变革,发展的协调性和可持续性明显提高,基础产业和基础设施跨越式发展,供给能力实现从短缺匮乏到丰富充裕的巨大转变,工业生产能力不断提升,交通运输建设成效突出,邮电通信业快速发展,科技创新成果大量涌现,发展新动能快速崛起。经济基础的发展为政治、社会、文化、生态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物质基础,同时也是社会进步的重要支柱。

政治建设是改革开放的重要保障。改革开放40年来,我们党总结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正反两方面经验,强调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的生命,坚持国家一切权力属于人民,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做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建设,不断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取得了一系列意义重大、影响深远的成就和进展。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面对国际国内形势发生的深刻变化,习近平总书记以马克思主义政治家的理论高度,提出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更加完善,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明显提高,民主法治建设迈出重大步伐。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系统阐述了全面深化改革取得的重大突破。包括党的领导体制机制不断完善,社会主义民主不断发展,党内民主更加广泛,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全面展开等等。在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和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指导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必将取得更大成就。

文化建设是改革开放的灵魂。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社会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这意味着当代中国从站起来、富起来向强起来的转换中,人民群众对精神方面的需求也日益旺盛。文化建设的核心就是满足人的精神需求,满足文化需求是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重要内容。改革开放为国家和人民带来强大的物质基础的同时,也带来了先进的文化和思想,最为重要的是,在改革开放的过程中实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大发展,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奠定了重要的精神基础。

社会建设是改革开放的重要条件。改革开放40年,党和政府对社会建设重视程度逐渐提高,对社会建设的投入逐步增长,社会建设取得了巨大的成效。改革开放是深层次动力是根植于人民群众当中的,社会建设直接关系到民生福祉,只有不断提高社会建设水平,才能让人民群众不断从改革开放中获得幸福感,也使得改革开放水平得到不断提高,不断推进社会的进步与发展。

生态文明建设是改革开放持续推进的基础。生态文明建设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带领中国人民在生态文明建设领域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成为全球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参与者、贡献者、引领者,为世界各国提供了生态文明建设的“中国样本”。随着改革开放水平的不断提升,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能力和水平也不断提升,从发展方式的转变,到发展观念的转变,生活方式的转换,无一不体现出改革开放对生态文明建设的推动作用。

(作者单位:云南省哲学学会,硕士)

党的领导是改革开放成功的关键和根本

张 戈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坚持党的领导,全面从严治党,是改革开放取得成功的关键和根本。”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正是在党的坚强有力领导下,中国社会各个领域开始了一场全方位的伟大革命,使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取得了令世人赞叹的瞩目成就。

党的领导保证了改革开放始终沿着正确方向前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改革开放以来党的理论和实践主题,党在领导全国各族人民进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中,深入分析和准确判断世情国情党情的变化,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成功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确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确保党和国家事业始终沿着正确方向胜利前进。

40年来,我国社会生产力水平得到极大提高,经济社会取得了长足的进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得到确立,创新型国家建设成果丰硕。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做主和依法治国三者的有机统一,坚定不移贯彻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基层群众自治制度,发展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巩固和发展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加强和改进群团工作,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不断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动力、思想保证和智力支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更加鲜明,人民群众的精神风貌大为改观,社会主义文化发展呈现出繁荣兴盛的生动景象。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不断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着力解决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创造了人类减贫史的奇迹,实现了解决温饱和总体实现小康的目标。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不断增强。着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不断加强生态环境保护与治理,大力培育绿色发展新动能,健全生态文明制度,人居环境得到不断提升。可以说,党领导的改革开放这场伟大革命,改变了国家的命运、人民的命运和中华民族的命运,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也是决定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一招。

党在改革开放中焕发出强大生机活力。党的领导与党的建设是互为条件、相互促进的,坚持和完善党的领导,必须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党在领导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过程中,着眼有效应对面临的各种风险考验,围绕“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这一重大课题进行了艰苦的理论和实践探索,不断深化对党的建设规律、共产党执政规律的认识,努力加强党的长期执政能力建设、先进性和纯洁性建设,增强党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的能力,将党的建设这一新的伟大工程不断推向前进,使党焕发出强大的生机活力,始终成为改革开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立足于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针对党面临的“四大考验”的长期性和复杂性、面临的“四种危险”的尖锐性和严峻性,坚持党要管党、全面从严治党,下大气力解决党内长期存在的矛盾和问题,全面推进党的政治建设、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纪律建设、制度建设和反腐败斗争,使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和质量不断提高,在改革开放这一伟大事业中发挥了“主心骨”和“定盘星”的作用。

“党政军民学,东西南北中,党是领导一切的。”中国共产党领导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必将在新时代把改革开放这场伟大革命继续推向前进的过程中,发挥更为重要的作用。全体党员和各级党组织必须坚决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增强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自觉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不折不扣地贯彻党中央的决策部署,将改革开放进行到底。

(作者系云南省社科院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副研究员)

生态文明建设是永续发展大计

曹甜甜

生态文明建设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本大计。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稳步推进,生态文明制度体系不断完善,城乡居民生活环境持续改善。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逐步落地、生根、结果,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成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时代呐喊。

2018年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上,对于我国当前环境形势,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国生态环境质量持续好转,出现了稳中向好趋势,但成效并不稳固。生态文明建设正处于压力叠加、负重前行的关键期,已进入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的攻坚期,也到了有条件有能力解决生态环境突出问题的窗口期。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论断,深刻指出了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严峻性和紧迫性,为美丽云南的建设和发展提供了理论指导和行动指南。有智不如乘势,把握新形势,解决新问题,完成新任务,是云南省争当生态文明建设排头兵、昆明建设生态文明示范城市、实践“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典范、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内在要求和必然选择。

在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云南省主动融入“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的建设,经济的发展和生态的保护必须协调推进,打破“富生态”和“穷经济”的鲜明对比,充分展示云南科学发展的蓬勃生机和活力,使云南省真正发挥联通长江水道走向东南亚乃至印度洋的重大枢纽作用。

云南省做好生态文明建设排头兵的答卷,必须坚守“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一科学理念,其本质在于坚持可持续的绿色发展,现实表征则诠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既有“金山银山”的物质保障,又有“青山常在、绿水长流”的美好环境。把生态文明建设贯穿于城乡规划、产业发展、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等各方面,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推动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现代化建设新格局,是保护好云南的绿水青山、蓝天白云、良田沃土的必经之路。

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云南省也积累了一些生态环境问题,生态风险不容忽视。对于此类生态环境问题,必须坚持预防为主,保护优先,风险管控。同时深入开展防治结合、综合治理的重大生态修复工程。

针对产业结构不合理、生产方式粗放、基础设施建设滞后、企业抗市场风险能力弱等问题,应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为指导,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积极出思路、想办法、抓推进,努力推动产业结构向开放型、创新型和高端化、信息化、绿色化发展,促进全省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同时探索以政府为主导、企业和社会各界参与、市场化运作、可持续的生态产品价值实现途径,健全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制度、环保信用评价、环境保护问责制度等,为云南省实现经济和生态的协调发展提供健全通畅的制度载体和保障。

推动云南省生态文明建设,必须坚持高质量发展,既要着力解决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问题,还要依托云南省情,着力打造“绿色能源”“绿色食品”“健康生活目的地”三张牌。发展水电清洁能源等并形成绿色发展、循环经济产业链;发展高原特色产业,推动农业生产方式“绿色革命”,形成“舌尖上的绿色云南”的品牌效应;发展现代中药、医学科研、康养休闲的大健康产业,使云南的蓝天白云、青山绿水、少数民族特色文化转化为经济优势。在补齐短板方面,突出补齐交通短板,着力加强对外通道建设、市域路网建设、农村公路建设、智慧交通建设;突出补齐开放型经济短板,主动对接和融入“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的建设,促进经济发展和生态保护相得益彰。

改革开放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发展活力,生态文明建设作为改革开放的重要内容,也将并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取得新成就,迈上新台阶,为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创造良好条件,为全球环境治理作出突出贡献。

(作者系云南农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 推动改革开放再出发

张德兵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抓住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不断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新时代推动改革开放再出发,我们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使广大人民群众切身感受到改革开放带来的实实在在的利益,朝着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目标不断迈进。

要坚持改革开放依靠人民。人民是真正的英雄,人民是决定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根本力量。我们党制定任何一项政策,推进任何一项改革,都要倾听人民呼声,汲取人民智慧。推动改革开放再出发,必须要依靠人民,要在思想上牢固树立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党的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力量在人民。谋划发展,最了解实际情况的,是人民群众;推动改革,最大的依靠力量,也是人民群众。改革开放在认识和实践上的每一次突破和发展,改革开放中每一个新生事物的产生和发展,改革开放每一个方面经验的创造和积累,无不来自亿万人民的实践和智慧。只有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把党的群众路线贯彻到治国理政全部活动中,才能及时依靠人民的智慧来解决改革发展各个阶段我们所遇到的问题与挑战,将改革开放继续深入推进下去。

要坚持改革开放为了人民。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检验我们一切工作的成效,最终都要看人民是否真正得到了实惠,人民生活是否真正得到了改善,这是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本质要求,是党和人民事业不断发展的重要保证。在改革开放中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最终要落实到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党的一切工作,必须以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为最高标准,我们要不断解决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努力让人民过上更好生活。将改革开放继续深入推进下去,要始终秉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以造福人民为最大政绩,从群众最关心的问题入手,把民生疾苦放在心头,把改革发展责任扛在肩上,推动惠民举措落地实施;要始终把人民利益摆在至高无上的地位,顺应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发生历史性变化的实践要求,着力解决我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在更高水平上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

要坚持改革开放的成果由人民共享。人民共享改革开放成果的内涵彰显了社会主义共同富裕的根本原则。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这是改革开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将改革开放继续深入推进下去,我们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在全民共享、全面共享、共建共享、渐进共享中,不断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同时要紧扣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新变化,自觉用新发展理念统领发展全局,着力破解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要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多谋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忧,发展各项社会事业,加大收入分配调节力度,打赢脱贫攻坚战,努力补齐民生短板、促进社会公平正义。要大力弘扬“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理念,鼓励人民群众艰苦奋斗、勤劳致富,通过自身努力创造美好幸福生活,使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

时代是出卷人,我们是答卷人,人民是阅卷人。我们深入推进改革开放的成效要坚持由人民群众评判,要把人民群众满意作为检验工作的第一标准。我们一切工作的成败得失必然要由人民群众来检验,以人民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作为根本标准,这样党和人民事业才能始终体现群众意愿,才能经得起实践、人民和历史的检验。

当前,昆明正在深入推进区域性国际中心城市建设,要牢牢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推动产业转型、动能转换、风险防范、脱贫攻坚、民生改善、城乡建设、生态环保和党的建设取得明显成效,聚力改善民生,办好惠民实事,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聚力重点任务,勇于担当作为,深入推进改革,继续扩大开放,以高质量发展引领区域性国际中心城市建设,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贡献昆明力量!

(作者系云南省社科院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副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