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高等教育集群发展是建设粤港澳大湾区的重要内容,也是一流湾区建设的重要支撑。我们通过科学合理布局高等教育资源、优化学科专业结构、深化人才培养改革、建设科技创新中心、推进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助力一流湾区建设。
[关键词]粤港澳大湾区;高等教育集群发展;一流湾区建设
建设粤港澳大湾区,是习近平总书记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推动的国家战略。2018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广东时强调,要把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作为广东改革开放的大机遇、大文章,抓紧抓实办好。高等教育集群发展是建设粤港澳大湾区的重要内容,也是国际一流湾区建设的重要支撑。
提高大湾区高等教育集群发展的意识
粤港澳大湾区总面积5.6万平方公里,2017年末总人口约7000万人,约占全国的5%;经济体量达1.5万亿美元,约占全国的11%,但教育、科技和创新是明显短板。东京、旧金山、纽约三大湾区之所以能够成为国际一流湾区,其中一个主要因素是因为它们都有世界级的大学集群,高等教育是三大湾区腾飞制胜的关键要素。将粤港澳大湾区打造成为国际一流湾区和世界级城市群,高等教育至关重要。粤港澳大湾区聚集了若干世界知名高校和领先学科,拥有完备的高等教育人才培养体系,呈现类型多样、互补性强、与产业链联系紧密等特点。粤港澳大湾区高等教育集群发展得天独厚,能够在经济、文化、科技、人才等方面产生强大的“聚集—引领—溢出”效应。
需求导向、创新驱动、共建共享是实现高等教育在大湾区建设中实现先导发展的重要特征。需求导向,体现在面向国家及大湾区重大战略需求和经济社会主战场,着力提升高等教育发展的质量特色效益、社会贡献度和国际影响力,突出与产业发展、社会需求、科技前沿紧密衔接,铸就卓越的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和国际交流合作能力。创新驱动,体现在深化高等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在制度设计、政策保障、环境营造上下功夫,在畅通渠道、搭建平台、配置资源等方面持续用力,切实提升大湾区高等教育体系整体效能。共建共享,体现在促进大湾区内部和大湾区与全国、世界优质高等教育资源融合互通、协同发展、共建共享,确保高等教育与大湾区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全面开放新格局构建相匹配、相融合。
科学合理布局大湾区高等教育资源
展望粤港澳大湾区大战略,我们将以建设国际教育示范区为引领,进一步优化湾区高等教育布局结构,分类建设高水平大学。国际教育示范区是《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提出的重大工作部署。按照国际教育示范区的建设蓝图,我们着力推动高等教育空间布局与世界级城市群总体布局相呼应,构建珠三角和香港、澳门高校集群,将广州、深圳、香港、澳门建设成为世界一流高等教育中心城市群,将珠海、佛山、东莞建设成为国内区域一流高等教育中心城市群,融合区域内大科学装置、重点科研新平台、高端科研创新团队,培养大批拔尖创新人才,产出一批国际领先的重大原创性成果,实施特色高校提升计划,培养适应现代产业需求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打造国际教育示范区需要创新高校合作办学模式,汇聚世界优质高等教育资源,对接世界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分类推进高校建设发展,培养拔尖一流人才和产出重大成果。新机制高起点创建大湾区大学,探索建立开放办学、以研究生培养为主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支持大湾区大学在招生考试、课程体系、教学模式、评估标准等方面开展新工科探索实践。重点推进港澳一批高校到大湾区办学,设立建设一批高水平应用技术大学。
优化大湾区高校学科专业结构
大湾区产业体系完备,拥有成熟的产业集群、完备的产业链条和快速响应的制造能力,为高等教育集群发展并发挥战略支撑作用提供坚强保证。我们要充分考虑大湾区产业发展特点,战略性布局调整学科专业,建设特色鲜明、优势突出、创新能力强、交叉融合程度高的学科体系和专业集群,突出加强粤港澳高校、科研院所、行业企业协同创新,服务大湾区现代产业体系建设,这是高等教育集群发展需要推进的重点工作。
具体而言,大力发展新工科,鼓励支持大湾区高校增设一批急需的理工类学科,与行业企业共建产业学院,为培育新产业、增创新优势作贡献。加强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制造等的相关学科专业建设,引导大湾区高校共建共享优质资源平台,以世界先进标准打造大湾区涉海学科专业。围绕建设“广州—深圳—香港—澳门”科技创新走廊,扶持重点学科,构建重大平台。深入推进“一流高校、一流学科”与新型研发机构、科技企业孵化育成体系协同发展。
深化大湾区高校人才培养改革
人才是构建大湾区现代产业体系的重要要素,人才战略与高等教育紧密联系。大湾区的人才培养要坚持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自觉把大湾区高等教育合作发展同国家发展战略紧密结合,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充分发挥教育的育人功能。三地要携手传承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升华中国人全球意识、国际责任和文明素质,促进三地之间和谐融洽、和衷共济,培养植根民族文化和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创新型人才。
要实现大湾区规划中提出的建设宜居宜业宜游的优质生活圈,大湾区的人才供给是一个关键要素。我们要培育球迷网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新文化,提升港澳地区的国家认同感和民族归属感,共建人文湾区。创新大湾区教师教育,谋划设立“粤港澳大湾区教师教育学院”,为港澳地区培养具有家国情怀的高素质师资。依托港澳高校高水平国际化人才培养平台,建立人才培养专业联盟和课程联盟,引进港澳高校国际水准的教育培训和服务。建立粤港澳三地对接的终身教育资历框架和标准,促进大湾区高校在专业认证、学分互认、学位互授、课程共建共享等方面深化合作。推动学生交换、学科竞赛和创新创业活动交流,实施“粤港暑期实习计划”“粤澳暑期实习计划”。
助力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
要充分发挥粤港澳高校优势,形成合力,融合发展,共同构建以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结合的开放型创新体系,为建设国际科技创新中心提供有力的支撑。
集聚大湾区行政、高校、企业和社会力量,以一定实体校园和运行机构为依托,建立跨区域、多校园、学科交叉的科研合作平台。大力打造前沿科学中心、基础研究与应用基础研究平台、重大协同创新平台。落实省科技计划项目向港澳开放的政策,支持港澳高校牵头或独立申报省科技计划项目,建立省财政科研资金跨境使用机制,允许项目资金直接拨付至港澳两地牵头或参与单位。着力推动创新人才往来畅通、科研设备通关便利、科研资金跨境使用、创新资源信息同步、科研基础设施与仪器设备开放共享,构建“一小时学术圈”。创新高校科研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机制,集结相关力量在大湾区建设若干高校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示范基地,畅通港澳高校来粤开展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渠道,鼓励高校通过许可、转让、作价入股等形式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
推进大湾区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机制改革
以互联、互通、互鉴、共享为重点全面深化改革,积极探索粤港澳教育合作新模式,推动主要合作区域和重点领域的体制机制创新,以点带面深化合作,充分释放改革红利。要把高等教育创新作为更根本、更持久、更深层的动力来谋划,以需求为牵引,以问题为导向,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当前,粤港澳之间已经建立粤港澳高校联盟,联盟涉及创新创业、音乐教育和艺术发展、职业教育、在线开放课程等各个方面。我们要在此基础上强化教育交流合作体系建设,不断拓展教育交流合作空间和领域,全面提升教育交流合作层次和水平,围绕关键要素集中发力,促进优势互补、办学经验互学互鉴。要构建强有力的大湾区教育政策制定、执行、评估体系。凝聚粤港澳行政部门、专家学者、高端智库的智慧,问需于民,问计于民,形成具有战略性、前瞻性、创新性、针对性、可行性的湾区高等教育政策体系,为高等教育集群发展、可持续发展提供制度保障。
【作者景李虎:中共广东省委教育工委书记、广东省教育厅厅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