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一周年特别报道·综述②
“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要不断增强思政课的思想性、理论性和亲和力、针对性。”2019年3月18日,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谆谆教诲,给各地推进思政课改革创新指明了方向。
一年来,各地认真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指示精神,不断推动思政课改革创新。引入VR和AR技术、开设面向全球观众的慕课、校长亲自为本科生授课……这些多样化的授课形式,如今在全国各地中小学、大学思政课的课堂上屡见不鲜。一年来,围绕怎样上好思政课,各地各校思政课教师们面对年轻的学生群体,也与时俱进,通过充实且丰富多彩的授课内容,使昔日枯燥乏味的思政课,变成了今天的“网红课”,成为学生最期待、最喜爱的课程之一。
小课堂连上时代大课堂
岁末年初,一场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牵动着亿万人民的心,全世界的目光聚焦中国这场没有硝烟的战疫。疫情防控的战场,是思政课在当下最生动的课堂。党领导人民抗击疫情的伟大实践,是一部鲜活的爱党和爱国主义教育实践课。
眼下,很多高校把“云端”课堂与战疫现实有机结合。北京中医药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组织各课程组整理制作抗疫专题教育素材,在开课第一天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中,授课教师结合学生在春节期间的生活和见闻,分析和解读当前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斗争中所彰显出的我国强大的凝聚力,潜移默化增强学生爱党爱国信念。
中国农业大学挖掘疫情防控中爱国主义教育等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将之融入教育教学过程。该校王元磊讲授的“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从近代以来面对国内外危机时的不同应对切入,阐释负责任的、为人民服务的政府对人民对国家的重要性,讲述中国的制度优势和大国担当,引导学生正确认识疫情防控阻击战,发挥思政课在凝聚共识、坚定信心、统一行动方面的重要作用。
思政教育远不只是课堂上教学生理念、知识,它的本质特征是育人,要坚持理论性和实践性相统一,将学习历史与了解现实相结合,把思政小课堂连接社会大课堂。一年来,这种共识转化为越来越多学校推动思政课教学改革的自觉行动。
从全国各地中小学广泛开展的各种“我和五星红旗同框”“我和五星红旗合个影”等红旗主题教育活动,到2019年《开学第一课》的“五星红旗,我为你自豪”主题班会;从全国高校广泛开展的“青春告白祖国”系列活动,到“小我融入大我,青春献给祖国”主题实践活动……家和国,成为2019年的热词,成为牵引无数青年不断向上生长的力量。
这一年,全国2900多所高校3800多万名大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自己的体验,通过分享实践体验和成果收获,将社会实践中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讲出来、拍出来、演出来,积极传播青春正能量。这些都成为一堂堂生动展现当代大学生爱国情、强国志、报国行的爱国主义实践课。
在南京林业大学,“水杉支教团”连续多年组织大学生志愿者赴四川大凉山等地支教。“走进社会的大课堂,我才真切感受到祖国的博大壮美。爱国不仅是书上的文字,它真正成为我情感的归属和肩上的责任。”在“水杉支教走进思政课堂”宣讲会上,参与2018年支教活动的盛宏成说,“心里装着国家和民族,我们扎根祖国广袤大地,奉献青春,践行理想。”
在华东师范大学第一附属中学思政课上,教师陈明青结合高中生特点,创新教育教学方法,注重在把握学生“思想起点”的基础上说理,创设具有真实性、思考性、开放性的情境,在逻辑思辨中明理,让学生产生共情、真懂真信。
价值观就好比是盐,只有放入菜里才能被吸收。为了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这一年,不少学校还动员各方面资源,按照课堂教学需要,跨界邀请来了各种“外援”:杭州师范大学钱江学院请来了一位“最美天使”护士长,现场解答护理专业学生的青春之问;浙江树人大学请“玻璃女孩”,说理想和行动;杭州时代小学请钱学森之子钱永刚,和小学生谈理想,让学校小课堂连接起了社会大课堂。
这一年,各地中小学也开始尝试开门办学、开门办思政课。在杭州,上城区不少学校通过“时事演讲”“模拟法庭”“情景表演”等载体,让思政课堂灵动起来。一些学校在融通政府、家庭、社会等校内外资源共同参与思政教育实践的同时,探索“行走德育”,突破学校围墙。
“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携手同向同行
“宏观经济学”第一课,西南财经大学国际商学院教师吴钢就在黑板上画了一个巨大的手掌:教学内容分为5个部分,分别对应5个手指,每一个知识单元的内容都清晰明了地陈列在手指的纹路上,直观地建构起了“宏观经济学”的知识框架。在教学中,吴钢还将价值导向融入这个“巴掌”之中,让专业课成为铸魂育人的生动课堂。
“经济学是铸魂育人尤其鲜活的课堂,因为经济学的使命是经世济民。”吴钢将价值引领巧妙融入他的“巴掌经济学”课堂:在国民收入板块,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中国宏观经济的发展大势;在讲解货币制度时,带领学生正确认识金钱本质、树立正确金钱价值观;在讲授经济增长的章节时,用中西经济增速的数据对比,生动呈现中国改革开放40年的巨大成就……
让“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同频共振,这是西南财大扎实推进“课程思政”的探索,也是很多高校正在践行的教育教学改革方向,在全国范围内正逐步形成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典型案例和特色做法,构建起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格局。
中医疫病学属于温病学科的研究范畴,北京中医药大学温病学教研室结合学科特长与研究基础,在授课过程中,从中医疫病学的发展史、中医人抗击疫病的奋斗史出发,结合现在全国医护工作者在抗疫一线的感人事迹,向学生系统阐释医者所应具备的大医精诚、逆向而行的职业素质,在无形中强化职业责任感和使命感。
南京农业大学开设“‘秾’味思政”系列课堂,寓教于农。在“尚茶”这节课中,运用中国人对“茶”的独特钟爱,把家国情怀、社会责任、人文素养、科学精神等思政元素融合到茶学专业课程教学中,形成“茶”味思政的主题。
思政教育不是灌输思想的过程,而是解放思想的过程。学生对国家政治、道德情怀、明辨是非等具有本能诉求,而思政教育正好体现了这样的传道解惑优势,帮助学生在科学的方向指引下实现人生价值。
在乌鲁木齐市第九十中学副校长彭琪看来,既要各自“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又要保证“渠通水畅”“步调一致”,学校必须深入挖掘思政课程和其他课程在教学方式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使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同向同行。
在山东潍坊市奎文区,学校思政课有了全新的“打开方式”——数学、语文、英语、地理、历史、音乐、美术等多门课的科任教师以长征精神为主线,将多个学科的知识整合起来,通过数学课的“数字长征”、语文课的“诗吟长征”、英语课的“众评长征”、音乐课的“歌唱长征”、美术课的“画说长征”等多学科融合渗透的方式,为学生还原了一个立体、可感的长征……
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越来越多的学校正在形成“三全”育人的强劲合力,切实把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落到实处,做到浇花浇根、育人育心,在孩子们心里种下真善美的种子,为他们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
思政课因地制宜主打“精准牌”
这一年,用青年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话语体系,精准解答学生内心的诸多困惑,成了不少学校思政课创新的一个重要方向。宁波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鲍展斌用33年“磨就”一门思政课,他收藏的2000多件红色藏品,成了提高思政课堂“抬头率”的法宝。
思政课视频一经播出,就让鲍展斌的课成了宁波大学及周边学校的“网红课”,场场爆满。学生们留言说:课堂沟通互动增多了,讨论话题的欢笑声不绝于耳,精彩的课堂内容,既令人感佩,更给人启迪。
与鲍展斌的创新类似,一些学校结合自身资源实际,巧借“器物”,立体、直观地将思政教育的一些根本性理论问题,向学生讲深讲透。无锡太湖学院专门成立国政馆,设立了包括政治制度、经济制度、文化强国等多个展区,图文并茂地介绍党和国家的大政方针;马克思主义学院将大一新生第一节思政课放在学校国政馆,组织学生开展现场教学。
事实上,上好思政课不能千篇一律,要因地制宜、因势利导。一年来,各地充分发挥各自的区位优势和资源优势,深入推动思政教育改革创新,推动形成全党全社会努力办好思政课、教师认真讲好思政课、学生积极学好思政课的良好氛围。
目前,从复旦大学“治国理政”到上海大学“大国方略”,上海已形成覆盖全市所有高校60余门“一校一特色”系列课程,并陆续以精品在线课程形式服务全国师生,甚至部分课程已向留学生开放。
沪上“中国系列”思政课选修课,不仅让网红教师主讲,也请书记校长、院士专家走上讲台,还吸引了校外政府官员、企事业单位的行业名人为课程担纲,形成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大熔炉”,很多大学生直言就是冲着教师来选课的,“每次听课都要提前很久入场,不然只能站在过道上”。
在北京,思政课从学科育人走向了课程育人、活动育人,牢牢抓住课堂主渠道的育人功能,加强革命传统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的同时,思政教育已从课堂走向了广阔的社会实践。越来越多的学校将中小学德育内容细化落实到各学科课程教学目标中,融入到教育教学全过程,同时,着力打造体验式课堂,增强实效。
北京还设立“引航工程”“铸魂工程”等德育专项,推动高校青年教师、青年学生走出校园,到工矿企业、革命老区了解国情,鼓励青年把个人理想与国家需要联系到一起。越来越多的学生意识到,个人的成就与祖国的发展息息相关。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将思政课堂与兵团球迷网职责使命结合起来,组织学生参观纪念展馆,到边境一线体验巡边守防。很多学生通过参观学习,切身体会到父辈为捍卫国家尊严、维护祖国统一作出的突出贡献,感受到今日幸福生活来之不易,从而在心底更加坚定热爱祖国、建设家园的信念。
这一年,高科技也陆续被各地各校思政课教师带进了课堂,成为活跃思政课堂、提高人气的重要“法宝”。
“小鬼,快跟上,别掉队。”北京理工大学研究生由耀爽小心翼翼地和“红军战友”攀爬在雪山的悬崖峭壁上,老班长的声音从耳边传来。衣衫褴褛的“红军战士”陆续从她身边走过,回头看,除了漫天飞雪,还有万丈悬崖。在二万五千里长征过去多年后的今天,由耀爽戴着VR眼镜,和“红军”重走了一回长征路。这并不是科技馆的VR体验活动,而是北京理工大学一节日常思政课。
为了让思政教学活起来,增强时代感和吸引力,北理工马克思主义学院研制了基于VR技术的软件“重走长征路”“青年马克思演说”“人类命运共同体”3个主题,学生们不仅可以“重走长征路”,还可以将自己置身于青年马克思的时代,与马克思一起朗读《共产党宣言》,更可以在虚拟现实中见证国家“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的革命历程。同时,在AR技术的使用中,学生可以通过线下实地走访,线上学习了解对应内容,了解学校名人名家、校史、军工史,打造虚实结合的思政教育生态。
这是这一年创新给思政课注入的神奇力量!它让成千上万的思政课教师秉持“道之所在,虽千万人吾往矣”的抱负,不断尝试着让思政课像一个老朋友一样,跟你微笑着说话、拉家常、聊心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