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球迷网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对在球迷网加强爱国主义教育作出了全面部署,需要在教育实践中不断深入贯彻落实。爱国主义教育始于集体对国家认知的表达,终于个体爱国情感的建立与升华,实施爱国主义教育的重点难点在于处理好集体性与个体性的关系。怎样在爱国主义教育中处理好集体性和个体性的关系,在一个教育过程中实现受教育者真正认同施教者所传递的关于国家的价值观念和价值态度?笔者认为,解决这个问题的关键在于夯实爱国主义教育的实践基础。从当前社会环境和教育发展情况看,加强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实践性应当做好以下几个方面:
做好国情和民情的实践教育
大学阶段的青年人活跃敏感、求知欲强,他们对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都渴望了解和参与,爱国主义教育要大力倡导“走出去”,创造条件并鼓励青年学生走出校园,在祖国大地的课堂上接受爱国主义教育。事实上,这一点对当代年轻人尤为重要,良好的教育基础、丰富的信息来源使得当今的“00后”普遍认同“懂即自我”的核心价值理念,他们大多数认为比起消费和事业,个人在某领域的深刻见解和成果更能代表自己,肤浅的说教难以让他们信服,只有专业的解读、深入的研讨、亲身的经历才能让他们真正接受爱国主义教育所传递的价值内涵。
增强青年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实践性,必须把深入实际体察国情和民情作为重要手段。应当在大学加强开设调查研究类实践性课程,让广大大学生走进街道、走进乡村、走进企业,在身体力行的实践中更好地了解家乡、了解社会、了解国家,使他们不断增强为党和国家事业努力奋斗的理想信念,不断巩固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自觉自信,不断砥砺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使命志向。
做好制度和文化的实践教育
要加强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不能只是简单的描绘和说教,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要有“烟火气”,必须让他们在日常生活实践中不断体验和感知国家制度的特点和文化的内涵。要让广大青少年广泛参与到真实的社会生活中,让他们在校园里的日常劳动中,在与师长朋辈的交往中,在深入社区的公共服务中,真切体验到这个国家的制度在怎么样协调人与人之间、人与群体之间的关系,体验到在这个国家的文化中朋辈间、长幼间是一种怎么样的相处方式,体验到这个国家每天一点一滴的变化,让这个国家真实、美好、艰难的一面都在他们青春的头脑中留下印记,激发他们对国家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应当从基层组织和社区服务两个方面着手做好大学生的爱国主义实践教育。在基层组织方面,应当大力支持和引导大学把青年学生的基层组织做实做强,结合时代特点创新宿舍、班级、社团和学生会等与青年大学生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组织建设模式,把国家的制度特色有机地融合进去,让青年学生在学校期间就能经常体会到国家制度运行的特点,能够在脑海中不断把国家制度具象化,不断把遵守国家制度内化为自己的习惯自觉。在社区服务方面,应当探索在大型社区建立大学生志愿服务机制,经常性地吸收在校大学生参与社区服务或调查研究等活动,让青年学生在与社会各界频繁交流互动中深入体验这个国家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让他们能够不断加深对国家的真实认识,不断感受家国情怀的深刻意涵。
做好多元文化文明背景下的价值教育
中国人独特而悠久的精神世界,让我们具有独特的价值体系。目前,每年有几十万留学生到国外接受高等教育,同时还有几十万的外国留学生到国内的大学学习,甚至于长期定居,随着国家改革开放不断推向前进,中国的国际地位和影响力日益提升,这两方面的人数会越来越多,接受不同类型教育人员的价值观念会对在国内接受教育的青年人产生各种影响,对多元文化文明背景下成长起来的青少年开展中国特有价值理念的教育是当前爱国主义教育面临的重大实践问题,这也是我们在推动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时,不可回避的重要问题。
要答好这项时代赋予的问卷,应当从几个方面着手,一是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研究。要立足多元文化和文明背景的视角,进一步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阐释,使得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和解释更进一步地适应各种教育背景的人士,让全世界更广泛的群体了解、认识和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要义,并能从内心深处真正接受这一价值体系。二是打造高水平的教师队伍。知识和技能的教育主要是依靠实验和逻辑让受教育者接受,但在价值教育中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影响尤为重要,一个好老师的言传身教对学生的引领和影响是根本性的,爱国主义教育同样具有这样的规律,要进一步提升各级各类教师素养,让他们在教学实践中,更好地弘扬爱国主义,传播好中国特有的价值理念。三是充分重视新型信息传播方式对价值塑造的影响。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迭代发展,信息传播的渠道和方式在不断发生变革,大学生群体往往是接受新渠道和方式的先锋,应当引导各类机构在构建每一种面向公众的信息发布方式时考虑爱国主义教育的因素,并注重开发面向多种语言的高效信息传播工具。
(作者单位:中山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