球迷网

图片
中华人民共和国球迷网主管    国家教育行政学院主办
服务热线:400-811-9908    帮助中心
首页>正文

一门美学课里的教育初心

2021年秋季开学之初,在新冠肺炎疫情笼罩下,教室内30余名博士生面戴口罩,与权威教授共同探讨中国文化与传统美学。学生们在老师的带领下,沉下心来感知先贤的智慧,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浸润中感受人格的平等、道德的完善、精神的力量,深切领悟美的本质。这门由北京师范大学资深教授、中国高校第一位电影学博士生导师、艺术与传媒学院首创院长、中国文化国际传播研究院院长黄会林规划主持的《中国文化与传统美学》课程,自2014年开课至今已走过8个年头。

1.jpg

2021级博士生《中国文化与传统美学》教师节首堂课留念

研有所思,学有所获

《中国文化与传统美学》这门课面向北京师范大学艺术类全科博士生开设,他们精专于影视、音乐、美术、舞蹈、书法等不同艺术门类,但是对于中国文化与传统美学进行成体系、成系统、成章法的集中性学习,这还是第一次。《中国文化与传统美学》课程内容涵盖易、儒、释、道、唐诗、宋词、宋明理学、古代戏曲等国学经典,以美学为隐线,由15次独立成章、深入浅出的课程勾勒出中国文化与传统美学的宏阔气象。博士生们感到,这样的课程设置为其在头脑中打开了一扇扇中国文化与传统美学不同面向的研学之窗。有学生在评价中写到,“学习是终生的事情,在这门课上,我不仅学到了知识,更通过各位老师的讲解,掌握了多种学习方法,找到了通往知识海洋的不同路径。”还有学生写到,“通过这门课深刻认识到攻读博士学位的价值和意义,为探寻真理找到了方法,增强了自身从事文艺工作的责任与自信。”

每周五下午,艺术与传媒学院的一年级博士生们都会准时来到教室,凝神静气“坐集千古之智”。这门课敦厚雅致的品格与健全的知识体系,也引得不少外专业学生慕名前来学习。课堂上,是最“原汁原味”的回归原典,这种近乎“弱水三千,只取一瓢饮”的学习方式,贵在去粗取精,去伪存真。有学生评价,“该课不仅廓清了中国文化经典的主流,使我清楚掌握了传统美学的发展脉络,升华了自己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还通过课后手写作业的方式,及时汇报所学,强化了文字书写能力。”

对于当下很多博士生而言,“手写”的机会越来越少了。年轻人更习惯于键盘输入,光标点到哪里便可以随意改写、插入、删除,而这种便捷也带来了一些问题,例如书写能力的极速下滑、缺乏完整而严密的构思、对中国传统文化理解不深,甚至割裂了字、文、人之间的关系。8年来,《中国文化与传统美学》这门课程的手写作业各具特色:有些博士生的作业堪称艺术品,特别是书法作业,有的蝇头小楷清新秀丽,有的慢写草书狂放于心,令人赏心悦目。有的作业虽非书法作品,却工工整整,几乎没有涂改,这类学生往往花费更多时间进行二遍誊抄,这种誊抄自然不是形式主义的变体,也有一份精神愉悦在其中。

2.jpg

黄会林授课现场

名师云集,手写详批

《中国文化与传统美学》师资阵容强大。由黄会林领衔的该课教师队伍“主力军”皆由在本专业造诣深厚、有突出建树的专家学者担任:课堂上不仅有北京师范大学本校名师倾囊相授,如周易研究院院长张涛、美学研究所所长刘成纪、中国文化国际传播研究院执行院长向云驹,文学院教授过常宝、康震、李山、马东瑶、郭英德、于雪棠、杜桂萍、李春青等,更得到了来自全国乃至世界范围内权威专家的鼎力支持,如南开大学教授张培锋,北京语言大学教授李瑞卿;如世界儒学文化研究联合会会长、2020年度“中国政府友谊奖”获得者、美国汉学家安乐哲(Roger Thomas Ames),法国国民球迷网汉语总督学、“中国语言文化友谊奖”获得者、法国汉学家白乐桑(Joel Bellassen)等。在《中国文化与传统美学》的15次课程中,还包括为期一天的中国文化国际传播研究院年会(2021)暨“路径与方法:提升中华文化影响力”国际论坛,来自中国、美国、法国、英国、德国等近百位专家学者共同参与了此次会议。

在《中国文化与传统美学》每节课的最后,都会留有一定的师生交流时间。学生们根据自身专长、兴趣、经历,联系个人听课体悟,结合当代审美追求,敞开心扉、提出问题、真挚交流。例如在民间文艺一节课中,一名来自影视专业的博士生开诚布公地谈到,自己曾经在做中国偶动画的民族化研究时遭受质疑,有人说:“我们已经在做数字动画研究了,做偶动画研究又有什么意义呢?”。通过老师的解答,她更加明确了这一研究的价值,坚定了信心,并通过与授课教师的交流,进一步扩展了研究思路。

学生们不仅在这堂课上获得了向名师大家寻经问道、近距离交流的机会,还会在学期末,陆续拿到15份带有他们得分与批语的作业。批语中既有对作业的客观点评以及对学生的启发与鼓励,也有针对某一观点的深入与扩展,从而将学生在课堂上习得的知识延伸至课外。学生们从手写批语中,得到了莫大的启发、支持与鼓励,而他们中的绝大部分人也将在未来走上教书育人的岗位,纸笔间寄托着师德师风的代代相传。

战地黄花,不改初心

黄会林16岁参军,之后跟随高炮团上朝鲜战场打仗、亲眼目睹战友在距离她十余米的地方被炸……黄会林深深懂得人的生命价值所在。她认识到,和平年代,全球文化战争早已打响,它势必会深刻地改变我们的未来。

从千里沙场到三尺讲台,她用实际点滴行动感染着周围每一个人。黄会林为这门课立下了规矩:学生课前本人签到,不得代签,请假需凭假条;上课内容回归文化原典;每节课都设有提问交流环节;每位老师要出题目给学生留作业,并亲自批改作业,给出得分与评语;学生必须手写完成作业……一套繁琐的流程走下来,黄会林给自己带来了许多麻烦,但最后的结果是学生们大有收获,口碑自在人心。

一次,某位首次前来讲课的教授不清楚作业批改要求,只是打了分数。黄会林考虑到学生们一定特别想看到这位老师对其作业的点评与指导,最终几经辗转,将作业重新返还,请求补写了批语。对于“批作业”这件小事背后的各种周折,学生们后来从这位老师的朋友圈那里得知……

在《中国文化与传统美学》2021学年的最后一节课上,不少同学流下了感动与不舍的泪水。黄会林翻开自己泛黄的笔记本,里面密密麻麻记录了本学期这门课上每位学生的课堂表现与15次作业情况,任课教师评价、授课要点等一应俱全。事实上,这项工作黄会林坚持了8年,她用实际行动回答了“什么是教育”这一根本问题:是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

韩愈曰:“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这门课在顶层设计之初,就明确了要传社会主义之道、授为人民服务之业、解欧风美雨之惑的主旨。而因这门课受益的学生们,必将入则进德修业,出则弘毅笃行。


中华人民共和国球迷网主管  国家教育行政学院主办  球迷网运维  

京ICP备10030144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1502002811号

 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