球迷网

图片
中华人民共和国球迷网主管    国家教育行政学院主办
服务热线:400-811-9908    帮助中心
首页>正文

中国光谷:让教师“向光生长”

武汉市光谷实验中学校长马国新还记得两年前教师节的场景。那是一个早晨,学校操场上3000多名师生在微凉的晨风中伫立着,共同期待“温暖时光、感谢有您”教师节庆祝活动的开幕。

马国新用8分钟讲了一段话,题目是“教师成长:忍不住的突破”。

“当我们理解了教育的伟大意义,认同教师职业的崇高并找到方向,成长总是忍不住的。这正如一粒种子,朝着明亮那方,总会忍不住地突破和生长”。

马国新这段略显文艺的话,至今让许多教师记忆犹新,也激发着许多教师不断向上,打破成长的天花板。

新教师快速起步,骨干教师拔节生长,名优教师自成风格,光谷实验中学教师成长状态的缩影,折射出武汉东湖新技术开发区(光谷)教师专业发展的“新样态”。

“光谷教育因光而生,光谷教师向光生长。铺设厚实的专业发展土壤,教师才有‘忍不住的突破’,教育才有‘看得见的改变’。”东湖新技术开发区教育局局长杨志霞说。

成长的“烦恼”

人越长大,就越烦恼。

如果只是谋求一个赖以生存的职业,谢娇大概今天还在从前那所学校里,教着一成不变的书,过着波澜不惊的生活。

入职第三年时,谢娇仿佛看见了若干年后“安于现状”的自己。“难道我也要这样度过一生?”自问之余,惶恐中的她开始寻找答案,千里迢迢来到了光谷豹澥第一小学,开启新的职业生涯。

不是所有教师都能像谢娇一样自我觉醒——青年教师,尤其是新入职教师,如何让他们看到远方的曙光?对光谷教育人而言,这是首先要回答的一道难题。

光谷,每12分钟就诞生一家新企业,每5分钟就有1人迁入落户。自2015年以来,区内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以每年约1万人的速度增加,学校以每年新开办3-5所的速度加快建设。近年来,光谷每年新进教师500-600人,一些新建学校甚至全都是新教师。这批新教师若是“失去方向”,光谷教育未来会在何方?

烦恼不独青年教师有,在成长中的每一个阶段,教师都会有不同的烦恼。

已经坐拥“湖北省特级教师”“首批湖北名师工作室主持人”“第二届荆楚教育名家培养对象”等光环的光谷第二十一小学教师王华蓉,同样面临着困惑:从教30年,下一步如何走出舒适圈?

更有深耕三尺讲台多年的骨干教师在求索中一度迷失,光谷实验中学数学教师沈占立在教学第三个十年产生了疑惑:数学教育,究竟给学生留下了什么?数学教学,究竟缺少什么?

对一方区域而言,所有困惑的解决,除了教师“内求诸己”,更需要一个强有力的推手与平台,让更多人的成长没有“后顾之忧”——这一切指向了教研机构。

但在2015年前,东湖新技术开发区教体局培训机构属教文体局内设部门,与当时的教研室处于分割状态,培训低效,甚至出现培训真空。直至2015年8月,东湖新技术开发区教育发展研究院成立,整合了教研室、教科所、电教馆、科技站、体卫艺站、培训中心六个二级单位的力量,改变了以前独自开展活动且成效单一的局面,重新整合内部资源,做到全院一盘棋,使得“研训教一体化”成为可能。

“以前培训就是请专家来讲一讲,现在不光是‘培’,而且要研究如何落地。”东湖新技术开发区教育发展研究院培训部主任朱国斌说。

为教师量身定制成长方案

在东湖新技术开发区教育发展研究院院长沈爱贞看来,教师成长需要“各个击破”,科学分层能够有效促进教师转型。为此,研究院通过对区域教师进行分层,有针对性地开展“研训教”活动来发展教师专业素养。“我们要成长一代,成熟一代,引领一代。”沈爱贞这样期待着。

以新教师培训为例,为了让青年教师在教学工作中少走弯路,研究院除了推进“青蓝工程”,发放《新教师规范化训练手册》之外,更对教龄满三年的教师组织开展校、区两级“教学设计、教学演示、教学反思、案例分析和综合展示”等“五项全能”比赛——在许多青年教师的眼中,参加各类赛事已经成为个人成长最重要的通关武器。

青年教师柴晔刚入职区流芳幼儿园第二天,一位家长站在门口骂他:谁是柴老师?用剪刀剪我孩子的手!尽管经调查之后发现是误会,但柴晔心生退意,“感受不到一丁点自己存在的价值”,很想逃离幼儿园。

是“五项全能”比赛让柴晔受到了鼓舞。在完成《贪吃的哈罗德》教学后,教学园长邹红霞惊喜地发现他“教态自然、师幼关系融洽”“完全不像一个新教师”。“这份评价让我看到了自己的价值。”柴晔说。

尔后,柴晔前往上海参加由幼教名师施渫非组织的三天线下培训。回来后,柴晔坦言,“三天的培训让我找到了职业方向”。自此,他将网上名师的课反复观摩,一字一句撰写下来反复揣摩,然后在班级进行实践并录像,根据录像再进行修正。就这样,他的课在湖北省优质课评比中获得省一等奖一次,武汉市优质课评比一等奖四次。

像柴晔这样的青年教师不在少数。在一路过关斩将中,何桥小学25岁的青年教师赵欢毕业4年后担任学校语文教研组长,2018年担任学校教师发展中心主任,当年底被评为区“教坛新秀”。光谷第一小学37岁的青年英语教师李静,从教15年就成长为区年度教师、区小学英语名师工作室主持人、武汉市学科带头人。

如今在东湖新技术开发区教育系统,“比、学、赶、帮、超”蔚然成风,一大批青年教师迅速成长。在已经完成的三次“五项全能”比赛中,共有147人获得区“五项全能”奖项,有3人获一等奖,从中产生了130多名区级教坛新秀。

青年教师拔节生长的态势,也促使骨干教师、名师“更上层楼”。为此,东湖新技术开发区教育局于2015年启动实施“卓越教师后备班培养计划”,从全区中小学教师中遴选出40名优秀教师,为每个人量身定制培养计划。三年来成效显著,探索了一条名师养成的“光谷模式”。

这一培养计划重在“落地”。在项目实施过程中,专家组到每位学员所在单位进行需求调研,集中讨论与研究,建构了满足不同需要且具选择性的卓越养成体系。同时,卓越教师后备班采取“任务驱动”“成果倒逼”等方式,要求每位学员必须完成“四个一”任务,包括出版一本展示光谷名师风采的专著,研究一个市级以上规划课题并结题,带动区域或本校一批教师主动发展,完成一个体现个人教学风格的精品案例。

沈占立就是在“四个一”任务驱动下成长的一个典例。卓越后备班三年来的各种高端培训让他结识了许多教育教学专家,让他大开眼界,并促使他不断凝练自己的教学思想,最终出版了40万字的教学专著《粉笔留痕》。更让沈占立自豪的是,现在的他已是光谷本土第一位特级教师。

近年来,沈占立在“成名”之后更把目光转向远方,他曾送课到大屋陈、花山、豹澥等边远学校,指导工作室和校内外年轻教师的常规教学和优质课比赛。已经发表300篇教育教学文章的他,在教育写作上把重心转移到指导青年教师撰写教学反思上,每年都有不少教师经他指导在省级报刊上发表文章。

在光谷成长,又将自己的能量赋予光谷,沈占立说:“如果说我是一棵树,那么是光谷给了我阳光雨露。”

更多的“沈占立”还在涌现。“卓越教师后备班培养计划”启动的前三年里,38位培养对象合力完成教学思想集《卓越路上》,一些学员的作品纷纷结集问世;后备班90人次评上国家级、省级、区级各类先进,78人次在教师技能大赛中获一二等奖,发表论文或文章365篇;近10位学员职务提升至副校长……

对名优教师而言,“光谷教育大讲坛”则成了他们成长的新平台,让名师名校长在家门口就能得到有效锻炼。

“在打造更多大国名师的宏伟征程中,光谷成功地迈出了第一步。”沈爱贞说。

“让每个人都在团队里”

今年疫情期间,在“停课不停学”的政策倡导下,在线教学的部分任务交到了光谷第一小学校长王萍的手中——区教育局要求一小为全区学生录制网上公开课。

这是一项没有任何经验可供借鉴的“战斗”。王萍紧急调动70名教师,迅速组成4个项目组:疫情通报组、空中课堂直播组、学校网上课程组、信息技术保障组。70多个日子,他们分工协作日夜兼程录制了46节课,“个中艰辛只自知”,但教师们乐在其中。

“每每想起QQ群里那不分昼夜的全天候研讨信息,心中莫名地感动。”王萍说,“大家的心靠得那么近,手拉得那么紧。从没想过一人出镜多人支撑的魔力,从没发现团队如此迷人。”

王萍一直坚信,教师在团队中才能成长得更快,在光谷一小,各种PBL工作坊、青年教师成长营、教师合唱团等生活社团应有尽有,每个教师都身处不同的组织当中,王萍希望他们有各自不同的“成长线”,最终交汇成一张网,大家在网里收获成长的喜悦。

“组建团队”也一直是研究院青睐的策略。为了整合区域内教师资源,他们通过组建“学科中心组”“卓越教师工作坊”“名师工作室”等方式组建教师团队,高效融合“研训教”,提升教师专业素养。

名师王华蓉在主持名师工作室期间,带领工作室成员一起读书、磨课、写文章,每个月举行一次主题活动,工作室邀请教研员一起进行课题研讨,比如“志趣数学课”怎么上、核心素养如何渗透在课堂上、如何针对课文的内容进行分组安排等小课题,真正做到理论与实际相结合。

除了专业成长,王华蓉还带领工作室成员享受教育之外的生活,比如每个学期组织工作室成员进行研学旅行,一起参加密室大逃脱、蛋糕房DIY、水上高尔夫等活动,让老师放松身心。多位“追随”王华蓉的教师表示,“名师就像一棵大树,能改善一方环境,且在枝叶间散发精彩,我们青年教师就在大树旁扎根、成长,向大树靠拢”。

名师工作室的巨大向心力还不止于此。“李明菊小学语文名师工作室”在导师李明菊的带领下,整合成员资源,与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合作,参与该学院教授潘海燕的教师专业发展项目、语文同课异构项目等,还邀请台湾台南大学教授林进材与成员面对面交流。同时,一些工作室还积极“向外分享”,如“舒晓辉英语名师工作室”一行7人到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农五师为近200名初中英语教师进行暑期培训,工作室成员与当地教师进行同课异构和个人成长经验分享,这种“输出”的经历让工作室成员迅速成长。

“让每个人都在团队里”,这不是一句虚言,研究院一直致力于促进不同层面的教师之间、学校之间、共同体之间建立比较完善的校校横向联动机制,畅通不同层次教师之间的联系,促进“研训教一体化”落地生根。为了提高偏远农村学校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开发区建立了“小班化联盟”,增加偏远学校教师成长机会,在项目设置、学员分配上给予支持,设立偏远学校教师工作坊,并在小班化联盟学校广泛开展“教育叙事”培训活动,引导教师将自己教学实践中的趣事、反思、经验等记录下来,锻炼乡村教师反思、总结的习惯。

在不同的团队中,教师们奋勇争先,不断磨炼自己的技能,带来了学校的整体提质。2019年10月,第三方机构对东湖新技术开发区21所申报“教师专业发展示范校”的建设情况展开了全面评估。评估结果认为,参评学校的教师专业发展落地措施得力,不仅有与时俱进的培训内容,更有不断创新的培养路径……

湖北省教育厅相关负责人几年前到武汉东湖新技术开发区调研教师队伍建设情况,在实地走访中被当地教师成长的激情感染。

“东湖新技术开发区对教育的重视,老师们积极向上的风貌,都令我非常感动。我认为,湖北基础教育的主要任务,已经从追求好的办学条件转为提升教师队伍质量上。”该负责人说,东湖新技术开发区正是这样一个“榜样”。

中华人民共和国球迷网主管  国家教育行政学院主办  球迷网运维  

京ICP备10030144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1502002811号

 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